聊城新聞網 2006-2021 版權所有
新聞熱線:0635-2921017
來源:聊城晚報發布時間:2021-10-28 15:53:46
本報記者 孫克峰 本報通訊員 張振祥
現在的茌平區博平鎮鄧橋村,全村沒有鄧姓,卻因為幾百年前的一座橋改了村名。
明朝中后期,在東昌府博平縣城西劉莊與鄧莊之間(現鄧橋與鄧莊之間)徒駭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橋,這是當地比較早、比較長的一座橋。
據傳說,在博平縣西古徒駭河的東岸有個劉莊,西岸是鄧莊,因為沒有橋,兩岸村民過河都要涉水,雨季水大時還得繞行。
鄧莊村里住著一戶鄧員外,鄧員外居官多年后告老還鄉,居住在村里頤養天年。員外膝下無子,只有一女,取名梅英,18歲的梅英眉清目秀,知書達理。這年夏天,梅英由丫鬟陪著去博平城里購物,返回時天上下起傾盆大雨,雨后,徒駭河河水上漲,滿河槽的河水擋住了她們的去路。
一直等到大水逐漸退下,見有行人過河,梅英和丫鬟互相攙扶著向河中走去。當她們行至河的深處時,梅英不小心腳下一滑,一下子倒在河水中,被水沖走,嚇得丫鬟大喊救命。
危急時刻,岸上劉莊村的一劉姓青年縱身躍進水中,把梅英從河里救上岸,并護送回家。由于這位青年才貌英俊、品質高尚,最終,鄧員外將女兒梅英嫁給了這位青年。
婚后,兩人恩恩愛愛,小日子過得十分甜蜜。唯一使梅英不稱心的就是這條徒駭河,一到雨季,就無法到對岸去看望年邁的父母,父母也無法前來看望女兒,真是隔河千里遠。
為了能與女兒經常見面,也能讓兩岸村民出行方便,鄧員外慷慨拿出自己一輩子的積蓄,在河上架起了一座結實牢固的木橋。
他的這一善舉得到鄧莊、對岸劉莊及周圍幾個村莊村民們的稱贊,受益最深的親家及劉莊村民為表示感謝,特把這座橋命名為鄧橋,劉莊村也因為這座橋改名為鄧橋村。
幾百年過去了,徒駭河雖改道而去,老河道上這個地方的橋盡管不知建了多少座,但鄧橋這個名字卻始終沒變,F在,仍建有橋與節制閘,以控制老徒駭河與位山二干渠的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