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城新聞網 2006-2021 版權所有
新聞熱線:0635-2921017
來源:聊城晚報發布時間:2021-08-09 11:38:17
本報記者 林志濱
“六月六,娘要吃女兒一刀肉。”這是一個流行范圍甚廣的風俗,從齊魯到華北直至江南……
為啥非要“六月六”這天吃肉呢?水有源,樹有根。兩千多年前,孟子就反復說道: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!”“七十者衣帛食肉!”不同的是,孟子在說“仁政”治國之道,我們今天在說兒女孝敬之道。
其實,萬千風俗的背后,是為數不多的子文化在“遙控”,甚至綿延千年,不曾改變。
十里不同風,百里不同俗。在聊城這方87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,各種風俗的文脈是什么呢?對此,聊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趙勇豪進行了解讀。多年來,他走訪于聊城田間埂沿、市井街巷,尋訪聊城本地風物風俗,取得了頗豐的研究成果。
趙勇豪在度假區李海務街道周店村一村民家走訪了解運河民俗。王寧 攝
從“六十六吃塊肉”說起 圣人治國之道變為百姓孝親之道
“六十六吃塊肉”的風俗,通俗的理解是:66歲的老人,不論何時生日,都要在農歷六月六日這一天過一個特別的生日。出嫁的女兒回娘家,一塊肥肉是必備的禮品。只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“肥肉”現在已經變成了牛肉、驢肉、魚肉等低脂高蛋白的肉品。六月六日,也成為一場兒女盡孝、家庭團圓聚會的日子。
趙勇豪說,“六十六吃塊肉”的風俗,如果追溯下去,源頭可能就是孟子提出來的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”。孟子所在的那個時代,“七十古來稀”,高壽者很少。在物質貧乏的年代,肉是極其稀缺珍貴的食物,似乎高壽者才有資格吃。
其實,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”“七十者衣帛食肉”,是出現于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中。孟子想表達的是“仁政”思想。直觀地說,孟子是勸梁惠王給年長者福利,讓年長者吃上肉,這樣才得民心、順民意,才能得到百姓擁護。
兩千年后的今天,孟子提倡的“仁政”治國之道,已經有了生動的細節展現,成為落實到百姓餐桌上的孝親之道和普天之下的長者口福。
其實,“仁政”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孝道是齊魯文化的具體呈現。
從“聊城風俗根脈”漫談 三省交界有“四大子文化”碰撞
“聊城位于兩種文明(黃河農耕文明、運河商業文明)疊加地帶上,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之地,有四大子文化在這里碰撞。”這是趙勇豪總結的“聊城的二三四”。
在趙勇豪走訪中,東阿縣劉集鎮關山村村民講述當地風俗。王寧 攝
趙勇豪說,在聊城一地碰撞的“四大子文化”具體為:齊魯文化、中原文化、燕趙文化、秦晉文化。每一種文化在聊城都有具體而鮮活的展現,并衍生出不同的風俗。
齊魯文化源遠流長,影響甚巨。聊城位于齊魯大地,受齊魯文化影響之大自不必多說。
說中原文化。陽谷南部鄉鎮有一道非常受歡迎的菜品——大蒜燜粉皮,最上面蓋著一張雞蛋餅。這是一道經典的河南菜,有濃重的醬油味兒,在聊城其他地方很少見到。這就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。莘縣和陽谷的南部尤其是陽谷張秋鎮,與河南往來密切,而且習俗也很接近。
再說燕趙文化。在聊城,吊爐燒餅的烤制有兩種方式:一種是通常的做法,在倒扣的一口鐵鍋上烤制,另一種則是在一張可旋轉的平整鐵板上烤制。“我曾做過調查,凡是用平板烤制燒餅的,大多是冠縣人。”趙勇豪說,這其實是受燕趙文化的影響。河北機械制造業發達,甚至有“玉米地里造汽車”的傳說。燕趙大地歷史上冶煉就很發達,善于刀劍武器的制作。莘縣、臨清、冠縣的西北部,都不同程度上受燕趙文化的影響。
還有秦晉文化。東昌木版年畫最早的制作者是位于聊城城區清孝街的劉姓人家,而這戶劉姓人家祖上就是山西人。趙勇豪走訪發現,東昌府木版年畫與山西省臨汾木版年畫的風格非常一致,兩地的剪紙風格也一脈相承。另外,聊城古城老居民的某些方言、語氣,也與山西一些地方很像。
這體現的都是秦晉文化對聊城的影響。其中原因有二,一是明代人口大遷徙,聊城人大多是從山西遷移而來的,自然把秦晉文化帶了過來;二是明清兩代運河繁盛,山陜兩地商人活躍在聊城,自然傳播了秦晉文化。歷史上,聊城有八大會館,可如今僅山陜會館留存下來,這就是秦晉文化對聊城影響之大的明證。
理清了聊城存在的這些子文化,就找到了聊城萬千風俗的出處和根脈。